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社会不是单一形态,而“经济”也已然成为构成社会形态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只有将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合,从战略角度出发,以推动社会可持续进步为己任,才会被这个社会认可,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代发展
  •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
  •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 1982年——《世界自然宪章》要求实现并保持各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最佳可持续生产力”。
  • 1984年——成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托特兰委员会)。
  •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 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 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
  • 1992年——《21世纪议程》(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同时大会通过并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批准实施。
  •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
  •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 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科院),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 2015年——《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联合国大会上由成员国正式通过。该议程包含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169个子目标和232项具体指标,涵盖了有关发展的几乎所有方面。
  • 2016年——《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外交部)。
  • 2016年——“联合国高级别政治论坛”,中国成为首批就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国别自愿陈述的国家之一。
  • 201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把解决国内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报告指出,中国将在推动国际发展和全球治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年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自古至今都是人类对社会进步的深度反思,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态体现,但从未消失。

企业由于外部经济动荡、内生力量不足等原因,不能长期维持稳定的利润增长,这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于是,近现代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都在力图寻找一种“克服问题和困难”、可以让“企业持续稳定盈利”的经营模式。经济学者们也一直为维护经济基础理论的有效性,而力图创造某种经济平稳的状态。我们从欧美上市公司股价走势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追求稳步上扬的心理。

但现实中,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任何经济理论都无法全面且有效预测未来),控制未来的能力更是个未知数,所以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依然把企业的不稳定看作是一种常态,无论是出于波动市场还是企业内部问题,我们都需要正视“企业生命周期”的现实问题。这种周期性可以看做是企业的阶梯型成长,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的波动性前进,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既有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有发展低谷,甚至衰退的可能”。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发,“人性”是一切的根本,而企业的成败实际上就是“人治”。一位具有鲜明独立人格的企业家,或一个具有统一的“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团队,对社会的认识独树一帜,才能带领企业走向成功。我们专注于“优秀企业战略决策者(企业家)”的工作,尊重每个优秀企业家的独立人格,等同于重视中华企业的生命。从“人性”出发,不同的“人治”可能带给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如性情激进的领导人往往比极度风险厌恶的领导人更快速带领企业突围,但后者更容易在行业动荡时期屹立不倒,所以不同“人治”的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无法恒定更不能人为被统一的。

跳出单纯的“利润最大化”的可持续定义,我们重新定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对外部和内部经济环境持续产生正面影响的工作”——营造积极的市场环境,具备应对动荡市场的动态反应机制,以保证企业(商业)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