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形式”的界定

是“进攻”还是“防守”?

企业为维持自身竞争优势会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为短期、长期占领市场份额而不断优化战略。

攻击型战略”和“防守型战略”本身并不是经济管理学领域常讨论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比较难明晰的。事实上,行业中必然会有竞争,竞争是由多个个体表现出来的,一方企业采取某个为维持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同时就会对其他竞争对手造成一定伤害。“战略”一词来自于军事,其本质就是采取某个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既然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参与竞争,那么这种行为是归属于“自我保护”还是“强攻猛打”,就各执一词了。

我们在这里还是将战略粗略分离成“攻击型”和“防守型”,主要是想帮助企业战略决策者理解不同战略设定初衷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如果某项战略被当前社会(意识)认定为过于具有攻击性,或者本身就不适合社会的稳定发展,那么就需要决策者对制定类似战略审慎考虑了。

战略形式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不同的企业家会注重于某一种特有的战略方式,比如有些企业家关注外部对企业的威胁,于是更多从“同业有什么样的产品,同业有多少家强劲的竞争对手,市场是否出现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威胁……”这类外部因素出发,以此为目标展开竞争战略的思考和策划,比如关注于企业内生力量的企业家,总会更倾向于“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打造成极具个性的、最能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也有企业家既不着重强调敌人的威胁多可怕,也对自己的产品和管理模式要求不够苛刻……

但无论是怎样偏好的企业家,应该要意识到,极端的战略思想并不能带领企业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实际上的问题是:由于资源的缺乏或经历、能力的不足,企业可能无法考虑到运营中的方方面面,不能够保证战略的实施能够获得有效的执行,所以我们才会建议战略决策人根据实际情况给“战略部署的各个内容”分配权重。这个“权重分配”的过程,需要“具有说服力的、有逻辑性的”分析总结和预测。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人来说是个艰巨的挑战,因为他们不仅要明晰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做什么”,还要知道市场允许他们怎样做,更要洞察出什么是“正途”,什么会让企业“误入歧途”,并坚持战略的有效、长期执行。考验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考验企业决策人和领导人的意念和信心。

“我们无法保证一切都是最美好的,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该这么坚持。”

——金衢九维

“战略”和“策略”

我们常说“走一步看一步”,或者“随机应变”,这种无计划,更谈不上“按部进行”的行为并不在战略的范畴内,这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策略”和“战略”的区别:一种可以应对某个事件的方法(或持有这种方法的能力)是一种“策略”,这大都是短期行为;而“战略”则是一种方向,它要求战略决策人清楚每个步骤可能会涉及的问题,但是并不过多关注于当下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而更关注于我们的道路到底走得对不对、稳不稳。至于道路上那些绊脚石,无论是光明大道还是崎岖小径,总不能都避免,这才需要“策略”去解决。

还有一个区别两者的鲜明特征:“战略”要求执行者必须保持主动地位不变(无论是主动进攻还是主动防守),“策略”是对当下问题的反应,则更偏于被动应对。从这个特征看两者,“战略”的重要性就远大于“策略”了。

战略分析师的能力表现在把控事态长期发展方向上,而不是应对市场短期波动的反应能力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